2013年7月13日 星期六

消失的蘭嶼野溪生態


2013年7月9日 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 台東分局
至蘭嶼鄉公所會議室召開辦理
「天秤颱風野溪整治工程施工說明會」

蘭嶼部落文化基金會 希婻瑪飛洑 執行長以下發言


消失的蘭嶼野溪生態 






  希婻瑪飛洑 執行長報告 2002年4月由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研究人員組成專業學術研究團隊,一行12人(包括5位博士級研究人員)前往蘭嶼進行海洋生物及溪流生物多樣性之調查及採集研究,經過五天四夜的研究工作,在上山下海之調查之後,帶回豐碩之研究成果。

  詳細研究成果可至 蘭嶼海洋生物博物多樣性調查研究 查看。


其中包括:

一、淡水蝦類:

   蘭嶼的淡水蝦調查,總共進行六條溪流流域的調查,分別為東清溪、漁人溪、椰油溪、椰油南溪、朗島東溪及朗島村附近的一條無名溪,其中東清溪、漁人溪及椰油南溪都有上溯至中上游地區。

  全部流域共記錄有2科3屬15種的淡水蝦,有高達10種是蘭嶼首次記錄的物種,而其中也有3種是台灣地區首次發現的新記錄種。其中東清溪有2科3屬11種最多,漁人溪2科3屬4種、椰油溪2科3屬6種、椰油南溪2科3屬3種、朗島東溪2科3屬6種,朗島村無名溪2科3屬4種。調查的物種中以俗稱過山蝦的貪食沼蝦(Macrobrachium lar)分布最為廣泛,在每條溪流的下游河口以至中上游地區都可發現。



二、淡水魚類:

  5天的調查活動中,累計至少發現有18種在淡水域棲息的魚種。其中以虎魚類為主要的組成。蘭嶼全島各個水系裏,並沒有初級淡水魚類的存在,所取而代之的都是河海兩域洄游(amphidromous)的虎魚類及其它溯河魚種

  蘭嶼是火山島,島嶼隔著台灣沿海最近距離達數十公里遠,即使冰河期海面沉降後,深達一千公尺的海域海床面不可能露頭,純淡水魚(如鯉科及鬥魚科等魚種)播遷機制絕對隔海無法完成。因此,沒有鯉科等魚種拓殖與棲所競爭壓力之下,溯河產卵洄游的十數種虎魚類,成為最為優勢與適應最成功的群聚。當然還有鰻科、條紋雞魚科、雙邊魚科及湯鯉科等可出現於淡水域內的河海洄游魚種(Diadromous fishes)。

  本次調查最重要的是發現二種台灣水域新記錄之蝦虎魚類,包括有裂唇鯊(Lentipes) 及黃瓜蝦虎 (Sicyopus) 等屬之新記錄種,推翻了原先以為該兩種是日本琉球群島特有魚種之說法,蘭嶼出現此多樣性之蝦虎魚類,亦將證明黑潮體系流場,在台灣及以南方偏熱帶體系地理區,為日本琉球淡水魚類朱種的演化種源區域。但如今嚴重的水泥化工程之破壞棲地,將會使多樣性的淡水虎魚類消失滅絕。






三、蟹類:

  民國91年四月16日至20日的蘭嶼蟹類調查,分別針對不同棲地,如溪流、潮間帶及亞潮帶進行不同的作業方式,溪流以徒手或電魚器麻痺方式採集,潮間帶配合潮汐以徒手採集,亞潮帶則以浮潛和水肺潛水進行不同深度採集。初步鑑定結果,獲得的種類至少有12科41種其中5種為蘭嶼的新記錄種,各棲地的代表性種類簡述如下。

  蘭嶼山高植被良好,溪流清澈,各溪流的整個流域普遍可發現的淡水蟹是蘭嶼澤蟹。另外印痕仿相手蟹盧氏後相手蟹梯形腫鬚蟹是需要降海繁殖後代的方蟹科蟹類,前者分布中下游,次者只分布在海岸及河口,後者只發現一隻,本種在台灣為新記錄種,在蘭嶼也是首度記錄。

  在海岸林內榕樹離地一公尺左右的積水樹洞內,發現另一種腫鬚蟹。本種在南台灣恆春半島的海岸林內,棲息在棋盤腳等高大喬木的積水樹洞中,以往皆被鑑定為圓形腫鬚蟹,然而在去年經其他研究蟹類同好遠赴關島接觸真正的圓形腫鬚蟹後,已確認台灣這一種是另一世界新種。由比較南台灣和蘭嶼兩地的海岸林類似林相,能在蘭嶼發現本種腫鬚蟹誠屬預料中事,但本次環島一週只發現一雌蟹個體,在蘭嶼是否屬於稀少,仍待進一步調查。

  蘭嶼潮間帶以珊瑚礁岩為主,珊瑚礁蟹類多半夜行性,此次調查期間適逢中潮至小潮期,白天的潮差大,夜間潮差很小,因此不利於夜間潮間帶珊瑚礁蟹類採樣,所得種類少於20種。潮間帶沙岸與礫石灘,大多數砂石顆粒大,不利沙蟹棲息,僅在有最長沙灘的東清灣發現一種中華沙蟹

  蘭嶼亞潮帶海水清澈,能見度很好,在白天潛水期間,難以發現螃蟹類外出遊蕩,因此只能針對與珊瑚共棲的梯形蟹科為主的種類進行採集。梯形蟹科蟹類棲息在分枝狀造礁珊瑚的枝叢間,以珊瑚的黏液為食物,同種成蟹常成對出現在同一叢珊瑚間,且只選擇在某類珊瑚棲息,如光滑擬梯形蟹只與軸孔珊瑚共棲,其領域性與對宿主珊瑚的專一性都較其他蟹類強。



蘭嶼傳統生態自然工法

希婻瑪飛洑執行長報告蘭嶼整治野溪的傳統生態工法。早期蘭嶼族人勞動疏通河道,再運用天然石頭堆砌而成的天然河堤,絕不是如同行政院所施行的「水泥空心磚」工法。

  「長年與颱風共處的蘭嶼民族,難道沒有能力治理野溪嗎?」其實不然!早在政府通過大筆預算進行野溪重建工程之前,野銀社區發展協會透過全體部落族人的力量,由部落會議自治討論,完成野銀部落水源地疏濬。其傳統儡石工法如下:


蘭嶼野銀部落水源地疏濬傳統儡石工法


一、施作因素:天秤颱風造成部落水源地遭土石流崩塌嚴重,影響周圍及下游芋頭田灌溉,部落會議決定以傳統疏濬工法施工。

二、施作方式:堆疊石頭材料,取自於崩塌水源地的土石流;水源地上方左右兩側有疏濬水道,下方為堆疊石頭,高度五米,寬度為六十米,以階梯方式一層一層施工,以利水土保持,另有蓄水池設計,目的為減緩雨勢往下游的衝擊力道,此疏濬工程必需兼顧下游灌溉至各家庭芋田的功能。

三、施作工期與人力:挖土機清除一層樓半高的土石流,約花費二星期,全部落每日約百人出動施工;疊石工程約七天完工。

四、施工經費:挖土機經費約五十萬元(由蘭嶼鄉公所災害預備金支應),其餘零經費。

資料來源:蘭嶼野銀社區發展協會





 於是,在風災後的一個月,野銀部落族人運用有限的人力及經費,協力完成河道的疏濬。

風災一年內,河道馬上恢復生機,植被生長、溪蝦溪蟹及淡水魚類,皆回歸溪河。

  蘭嶼先祖的生態智慧更展現於各地芋頭田坡地,運用石頭堆疊而成的天然石牆,讓天然植物如越橘葉蔓榕、蕨類等,自然附著於石頭縫隙,同時也是各種蟹類休憩的最佳地點。


被蹂躪的生命之河

  比對現今島上的各項野溪重建工程,花費大筆預算,採用水泥預鑄的RC空心箱,及聲稱配合植栽營造多孔隙的護岸工法,實在令人痛心!







  我們呼籲相關工程施作單位,立即停止野溪整治工程,與蘭嶼居民進行討論及說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